本文。钟分共计444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8分钟。

在古代人穿的鞋子里有哪些细节,就连专家看了都感叹不已?

鞋子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的东西,也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随着古装剧的流行,各种款式的“古装”鞋子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比如……花盆底。 咱们国内古代的鞋子种类可是多种多样,花盆底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就让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脚底下的几千年吧。

一、奢侈与时尚并存的原始人类

在原始的采集与狩猎时代,野兽的作用不仅仅限于食用,聪明的人类会以简单的石器工具将兽皮剥下来,当作衣服与鞋子。我们将兽皮包裹在脚上,同时将一部分兽皮割成皮条,将整片的兽皮捆扎在脚上,冬天的鞋子是兽毛在里,夏天兽毛在外,形成了最原始的“皮鞋”。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嗯,真奢侈!

除了皮鞋,还有一种用芦苇、稻草等植物叶茎编织而成的草鞋,莫名的有种。子鞋的见常最类人始原代时尚感。这两种鞋子是古代原始人类最常见的鞋子。

草鞋

在古代人穿的鞋子里有哪些细节,就连专家看了都感叹不已?

二、商周时期舄、屦、靴的出现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礼仪制度的建立,鞋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例如《周礼天官屦人》记载:“复下曰舄[xì],单下曰屦。”其意是说,两层底的鞋子称为“舄”,单层底的鞋子称为“屦”。 在礼仪制度之下,只有贵族才能够穿色彩华丽的皮鞋或者用绸缎做成的鞋子,而平民和奴隶只能穿用葛布、麻和草做成的鞋或者赤脚。《诗经·小雅·车攻》中有“赤芾金舄”之语,“金舄”即用金装饰的复底鞋,是贵族的穿着。靴子是游牧民族所穿的鞋子样式,先秦时期传入中原地区。《释名》载:“古有舄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学习游牧民族的服饰以及射猎习俗,游牧民族的靴子传入中原地区。

靴子

三、翘头履

我国古代鞋子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翘头,即前端向上翘起。西汉时,方口翘头履始用于贵族,女性中则常穿鞋头呈分叉状的双尖岐头翘头鞋,名曰“岐头履”,亦称为“分歧履”“两岐履”。男性穿方头鞋,表示阳刚从天。女性穿圆头鞋,意喻温和从夫。翘头鞋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是国内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鞋子。

东晋时期兴起了一种翘头鞋为“五朵履”,鞋头被制成五瓣,高翘而翻卷,形似云朵,因而得名。南北朝时还有一种“笏头履”,笏头履的鞋头高翘,呈笏板状。男款笏头履的翘头为方形,女款笏头履的翘头为圆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笏头履方圆混同,不分男女了。

古代的笏头履(翘起的头部为了避免踩到裙子)

唐代的翘头鞋主要有“云头锦履”和“如意翘头履”。前者鞋头高翘翻转,似云朵而得名多为女性所穿。后者鞋头整体上翘,呈半圆状,寓意吉祥,专为女性所穿。

云头锦履

四、木屐

木屐,即在木鞋底部前后各按一个齿。它将鞋底太高,方便我们在泥泞的土地上行走。《释名·释衣服》云:“屐,搘以践泥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魏晋时期,我们喜好自由,追求个性独立,表现在鞋子上,就是木屐的盛行。木屐轻便、实用又舒适的特点契合了我们的心理需求。这一时期流行的木屐鞋是“谢公屐”。根据《南史谢灵运传》的记载,谢灵运喜好游山玩水,“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谢灵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齿,非常实用。唐代诗人李白在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表明这种适用于山路的谢公屐直到唐朝时仍然被使用。

木屐

五、三寸金莲缠足鞋

三寸金莲指的是古代封建时期妇女脚的大小,我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三寸则为金莲,是当时我们认为妇女最美的小脚。

史学界一般认为三寸金莲始于五代时期。五代李后主令舞女以帛缠足,形成弓状或者新月形,在六尺高的莲花台跳舞,以营造出飘飘然如仙子的形象,而这样的缠足鞋被称为“金莲”,自此之后,缠足鞋开始盛行。

两宋时期,这种病态的审美沿袭下来,缠足鞋常见于社会上层,而对于需要劳动的社会下层的女性来说,她们还没有缠足,缠足甚至成为了区分贵贱的标志。

元代开始,缠足鞋成为了所有女性的穿着,社会上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越来越流行。拥有一双金莲是男性与女性共同的追求。明代宫人皆穿宫样鞋,上刺小金花。《新妇金莲》记载:“锦帕蒙头拜地天,难得新妇判媸艳,忽看小脚裙边露,夫婿全家喜欲颠。”仅看一双小脚就博得夫家欢心,可见金莲小脚在当时社会上的重要性。清人钱咏在《履园丛话》中记载:“然元、明以来,士大夫家以至小民编户,莫不裹足,似足之不能不裹,而为容貌一助也。”就此来看,自元明以来,上至贵族、下至普通百姓,缠足成为了女性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内容,不缠足则被视为异类。

刚买了双皮鞋,但是发现皮鞋前面的翘的太高不舒服,请问下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皮鞋的翘头压低一些?

你说刚买的,那就去换一双就行了,如果穿过了,那你就拿到高档次的修鞋店去修一下,一般批发鞋子的地方都有好的修鞋店,像擦鞋店也可以阿,比如翰皇擦鞋店就可以休的,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而且还可以到达你想要的效果呢

少数民族穿的是什么衣服

1、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2、苗族。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彩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3、基诺族。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4、高山族。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5、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其他答案:

为什么国内少数民族的服装都这么鲜艳华丽。

鲜艳华丽的少数民族服装经常出现在于晚会舞台、旅游景点和新闻联播里。为什么这些少数民族会穿得如此艳丽呢?其实,今天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

与汉族相仿,他们也更青睐适合当代生活节奏的现代时装,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壮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头与汉族聚居区并无明显差别。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传统民族服饰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当地居民穿着的民族服装也完全不会五彩斑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华丽的民族服装,那多半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穿着他们的工作服, 也可能是汉族游客正在拍照。

在古代人穿的鞋子里有哪些细节,就连专家看了都感叹不已?

是现代化的冲击,让少数民族放弃了华丽的传统服饰吗?恰恰相反,仅仅在几十年前,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日常服装比今天还要朴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装的主要原料,甚至树皮、草绳也会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样占满高对比度色盘、从头到脚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饰并不多见。如果生活在南方热带地区,一些族群的男性穿着甚至连能不能称为「服装」都不好说。

在上世纪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资料里我们就能看到一些这样的记录:……不论男女整天赤足,从不着鞋袜……平时上身赤裸,下身只盖遮羞布……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裤,只用勺形的木头或铜片遮住下面……族普遍穿上衣服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在古代人穿的鞋子里有哪些细节,就连专家看了都感叹不已?

这些朴素、粗犷的少数民族服饰又是怎样变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华丽多彩的样子的呢?

1、增添元素,便于识别。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饰,是50 年代中共开始系统地展开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概念。

早年间,大众对于国内境内不同族群具体形象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构中。除了对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几个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饰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南方诸族群的认知基本是笼统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展开后,许多边远地区原住民的日常着装情况才首次被学者系统性地记录下来。这些材料中记录的民族服饰还多呈现出朴素、粗犷的特点,族群差异也不那么突出。

但伴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不断推进,界定不同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需求,你属于一个少数民族,就应当拥有它的文化特征,最好还直接把它穿在身上。 各族群或自发、或被动地,把特定的民族视觉符号,体现在了他们的传统服装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区的白马人在被认定为藏族后,其传统服装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饰元素。

在民国时期与汉族穿着并无差别的北京回族,则是出于民族认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后开始穿着民族服饰。不过在穿着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创新,一些觉得佩戴头巾过于麻烦的回族女性灵活地选择戴上了原本属于男性的小白帽。

2、也有部分民族服饰,是考虑到他们过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在原有传统样式上艺术设计增色。

每认定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身着民族服装的形象,就被参与民族地区调研的美术工作者精心描绘,跃然纸上,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

尤其是在1979 年之后,随着55 个少数民族中的最后一个民族「基诺族」被认定,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数民族服装标准形象也通过报纸、宣传画、教科书、邮票等媒介形式逐渐深入人心。

当时确立下来的民族服装,尽管已经较少数民族早年的日常着装「增色」不少,还是远未达到今天民族服装的绚丽程度。

3、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少数民族服装最终的华丽转身, 等到改革开放,国内人民富起来后。与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识别后的民族服装,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仍是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从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开始,情况才开始变化,随着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大多不再花费大量精力去手工制作用于日常穿着的传统民族服装,而是选择购买方便和简洁实用的现代服装,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中,他们也多穿着买来的衣服。

到 除了一些生态环境极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续性较强的民族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完全改穿现代服装,传统的民族服装彻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实用功能。

民族服装的意义,收缩到文艺演出等对外展示的场合中,而这样的定位,对服装的民族辨识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对于舞台上的演员,很少有人喜欢过于质朴的着装,为了演出效果,新时代的民族服装越来越色彩丰富。

4、由于有机械化量产的通用民族服装装饰材料,华丽的民族服装反而比昔日朴素的民族服装更易制作、获取。

在功能需求和生产便利的双重作用下,民族服装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绚丽多彩模样。只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绚丽的民族服装也只会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里。

参考资料:

国内少数民族服装